首页. 丝路申遗. 丝绸之路陕西段介绍

丝绸之路陕西段介绍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西汉时代张骞东汉时代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段,留下了诸多的文化遗存。本次陕西申报的12处(21个)遗产点,或与丝绸之路的开创、延续有着密切关系,或是丝绸之路开通后的直接产物,均见证了丝绸之路自开通、兴盛及衰落的全部历史,体现了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积极参与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中的各项申遗工作。 并承担了丝绸之路陕西段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本次陕西申报的12处遗产点为: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是西汉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国际都市和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时的东方起点。自汉高祖在此建都之后,新莽、东汉末(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朝相继沿用,其作为都城的历史近360年,实际使用年代近800年。唐时属于禁苑,其后逐渐废弃。

汉长安城南墙遗址

 

茂陵及霍去病墓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的陵墓。汉武帝在位期间,曾派张骞两次通西域,加强了汉王朝对西域的统治,极大地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茂陵陪葬墓有卫青、霍去病、金日磾、霍光、李夫人以及其它无名墓二十余座。 其中陪葬墓中的金日磾(匈奴休屠王太子)墓、霍去病墓前的石刻(马踏匈奴),及出土物中的陶制胡人俑、鎏金铜马(西域良马)、错金银犀牛尊,老鼠吃葡萄、希腊文铅饼(“王中之王”)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证据。

茂陵远景

                    

霍去病墓                                                       卫青墓

                    

 

霍光墓


金日磾墓

                  

 

鎏金铜马
(1981年5月,出土于茂陵1号陪葬墓1号从葬坑)

错金银铜犀尊
(1963年1月,出土于兴平市西吴镇豆马村北土壕)

希腊文铅饼
(1980年8月,出土于茂陵北侧)

 张骞墓

张骞墓,是中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的墓葬。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该墓自汉以来,历代文献均有著录,沿革明确。1938年,西北联大对张骞墓墓道进行了初步发掘,出土有隶书“博望造铭”封泥,及灰陶片、瓦罐、汉五铢钱等文物,从考古学上证明了该墓的真实性。

张骞墓远景全貌

鸠摩罗什舍利塔

鸠摩罗什舍利塔位于西安市户县县城东南约20公里的草堂营村的草堂寺内,是西域高僧鸠摩罗什的佛骨舍利塔。鸠摩罗什(公元343~413年),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国人,祖籍天竺(今印度),是西域佛教三大译经法师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在草堂寺主持翻译了大量佛经,将三论学说引入中国,弘始十五年(413)去世,葬于此。

草堂寺内景

鸠摩罗什舍利塔

唐长安城遗址

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市区。城内除完整保留唐代的大、小雁塔外,还有宫殿(大明宫、兴庆宫)、城门(明德门、延平门、含光门)、天坛、西市等遗址,发掘出土的兴化坊金银窖藏(何家村窖藏)、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载丝绸三彩骆驼、陶胡俑等大量文物都是中西方交流的物证。

兴庆宫勤政务本楼遗址

含光门遗址

天坛遗址

          

波斯萨珊朝银币                  东罗马赫拉克利留斯金币

兴教寺塔

兴教寺塔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舍利墓塔。兴教寺初建于总章二年(670),为迁葬大唐高僧三藏法师灵骨所建,全称“大唐护国兴教寺”, 冠唐长安城南樊川八大寺之首。唐末以后,历代屡有重建,清同治年间寺殿悉毁于兵火,唯存玄奘墓塔(又称兴教寺塔)以及他的弟子窥基和圆测的墓塔。

兴教寺院全景

玄奘墓塔

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地宫位于扶风县法门镇宝塔村的法门寺内。地宫用石条砌就,后室天井直通塔心,地宫各室用四道石门相隔,石门均悬挂铁锁。前室安置石雕彩绘四铺菩萨阿育王塔,内有安置舍利的铜经舍,地宫出土了世界罕见的佛指舍利,并出有朝廷供奉的大量来自中西亚国家的琉璃器、金银器物、纺织品等。

 唐法门寺塔基及地宫遗址全景

          

 

盘口细颈淡黄色琉璃瓶
(1987年4月出土于地宫后室)


鎏金双凤纹五足朵带银炉台
(1987年4月出土于地宫后室)

大秦寺塔

大秦寺塔位于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终南山北麓。唐代罗马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因当时称东罗马为大秦国,故称其教为大秦景教,寺院称为大秦寺。由于景教得到朝廷的支持,在长安周至等地建立景教寺,大秦寺塔为寺院主要建筑之一。会昌五年武宗灭佛,祸及景教,该寺被禁。宋代以降,该寺被佛教占据,但寺名一直沿用至今。清嘉庆年间,白莲教军转战周至,寺毁于兵火,唯古塔幸存。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即出于此。它见证了公元7世纪时,东西方两种灿烂文明在宗教文化方面交流。

 大秦寺塔

           

景教碑上古代叙利亚文字           十字架图案

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墓,陵墓地宫开凿在九嵕山主峰之内,山南有南司马门和献殿,山北有北司马门,西南有寝宫。陵山周围建有墙垣,四角建阙楼,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昭陵陪葬墓中如李思摩墓、阿史那忠墓、阿史那社尔墓等的墓主均为来自丝绸之路上的少数民族。陪葬墓中出土的文物如三彩载物骆驼、三彩骑马胡俑、三彩胡舞俑、胡俑等充分反映了丝绸之路路的文化交流盛况,是丝绸之路在唐时达到繁荣鼎盛的有力见证。

 昭陵全景

          

 

胡人骑马俑
(1990年出土于昭陵陪葬韦贵妃墓)


胡人俑
(1972年出土于昭陵陪葬张士贵墓)

 乾陵

乾陵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主轴线司马道全长649米,两边排列着华表、翼马、鸵鸟、石马及牵马人、翁仲、无字碑、述圣纪碑、六十一王宾像、石狮等大型石刻113件。六十一王宾像背部多刻有国籍、职位和姓名,可辨识者有“木俱罕国主斯陀勒”、“于阗国尉迟敬”、“吐火罗王子羯达健”等,这是中西方政治交流的实物见证。章怀太子墓壁画礼宾图则形象反映了唐朝周边国家使节来长安朝拜的情景。陪葬墓中出土的三彩骆驼俑、三彩胡人俑、三彩帷帽立俑、三彩昆仑俑等都体现了中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乾陵

          

六十一王宾像                三彩骆驼

彬县大佛寺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彬县城西10公里的大佛寺村清凉山下,依山凿窟,雕石成像,岩体为砂岩,共有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崖面上。大佛窟是寺内最大的佛窟,凿于唐贞观二年(628),大佛背光边沿刻有“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题记。彬县大佛寺石窟是西出长安,丝绸之路北路主干线上的第一座石窟寺,对于研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大佛寺外景

罗汉洞正壁主龛造像

西安清真寺

西安清真寺位于西安市大学习巷,又称清真大寺。西安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成化时称“敕赐清真寺”;明天启时又改称“敕赐礼拜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扩建、修葺。西安清真寺以中国传统庭院建筑布局为基础,有机地融汇了伊斯兰教寺院建筑文化,它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伊斯兰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融汇和贯通,也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重要结果。

 “敕赐礼拜寺”木牌坊

大殿外景